【“禁废”及环保整治对中国聚酯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7-12-19 09:31:44
637次阅读,0人评论
今年,两大事件将对我国聚酯产业尤其是再生聚酯行业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一件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简称(“禁废”)的正式落地;另一件是环保督查。进口再生聚酯的明令禁止将直接减少再生纺所需原料或刺激原生聚酯对再生聚酯的反替代需求;环保整治力度的不断升级也将倒逼行业落后产能的加速淘汰,由此我国聚酯产业供需关系将悄然发生转变。面对供需格局的变化,我国聚酯化纤企业将如何应对?
“禁废”事件产生的缘由及推进步骤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但仍有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监管不力,走私洋垃圾现象屡禁不止。我国以洋垃圾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多为“散、乱、污”企业,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数甚至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加工利用中污染排放严重,损害生态环境。2013 年国务院《进口废塑料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中,进一步规定进口再生聚酯的厂家必须是以聚酯为原料的化纤类企业和生产能力不小于 3 万 t 的再生聚酯生产企业。“绿篱”行动以后,再生聚酯进口审批愈发严格,禁止进口传言不断。
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WTO),表示今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并表示该禁令将会于2017年年底生效。7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8月10日,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对现行的《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和《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将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8个品种)、未经分拣的废纸(1个品种)、废纺织原料(11个品种)、钒渣(4个品种)等4类24种固体废物,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 调整列入 《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并规定,此公告自 2017 年 12 月 31 日起执行;同时,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2014年第80号公告,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2017年第3号公告同时废止。至此,“禁废”事件靴子落地。
“禁废”前我国聚酯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聚酯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壮大于90年代及21世纪初,主要得益于仪征化纤消化吸收了国外技术,导致聚酯生产技术及资金门槛大幅降低,大批民企开始介入该产业。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化纤需求量巨大,还有人们对于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价要求(90年代中期化纤价格曾达 24 000 元/t 左右),仅凭大聚酯(连续式直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更为低廉的小聚酯(间歇式)及回料纺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后来由于直纺聚酯的巨大产能优势及质量优势,小聚酯又纷纷在竞争中败退,但回料纺产品却因为其巨大的成本优势及较好的适用性,在竞争中生存了下来,特别是再生聚酯短纤(含中空填充产品),其产能逐步超越了原生聚酯短纤。2008年金融危机后,借助国家棉花收储政策调整导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这一有利因素,我国聚酯产业再次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不管是原生还是再生,总量均上了新台阶,增速达到了顶峰。至2016年底,我国聚酯产能达4 652万t,长丝生产能力(含切片纺)达3 389万t,直纺短纤生产能力达672万t,再生短纤生产能力达915万t(其中再生中空生产能力316万t),聚酯、长丝、短纤的生产能力分别占世界总产能的60.05%、67.23%、58.67%。原生聚酯产品、再生聚酯产品基本上按照市场定位、各自用途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供需平衡,既相互竞争,又各自较为独立运行,只是双方产能增长均持续高于需求量的增长,产品收益率下降,亏损面扩大,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2011年后产能增速开始放缓,产能利用率亦呈下降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再生聚酯长丝受生产工艺、原料限制及后道对产品质量要求的限制,产量很少,在长丝总量中所占比例极低(约为2%),而再生聚酯短纤、再生聚酯中空所占比例极高,因此“禁废”后它们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对各自大类产品的影响大不一样。
再生聚酯产品作为原生聚酯产品的替代品,二者终端应用领域有一定交叉重叠,原生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场,再生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中低端市场。多年来,客户已经按其需求有针对性的采购。两类产品因档次不同、消费需求层次不同,形成了既互相竞争而又和谐统一的市场格局。
“禁废”对聚酯的影响
2009—2016年我国进口废塑料数量几乎稳定在七八百万吨,而再生聚酯进口量却因国内再生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从130万t左右增长至253万t。近几年我国再生聚酯进口依存度持续较高,“禁废”政策的落地无疑对我国再生化纤行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政策明示,生活源废塑料2017年底之前禁止进口,后期再生聚酯进口逐步萎缩,特别是2017年最后两个月进口量将十分有限。预计2017年全年再生聚酯进口量或将萎缩50万~60万t,而从2018年起则无进口,意味着我国今后每年将有200多万t的再生聚酯进口量不复存在,下游再生纤维产业少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源。受此影响,国内再生聚酯突然间成为“香饽饽”,因供应量不足以及对后市涨价预期,致使再生聚酯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普通回收瓶片价格从5千多元/t涨至7千多元/t,涨幅达40%。在再生瓶片价格大幅上涨及部分需求转向原生聚酯的推动下,国内聚酯切片价格今年以来也震荡上行,如图4所示。长期来看,由于原料受限,再生产业必然长期受打压,产能增长将会得到遏制,部分企业不得不采购价格较高的原生切片(包括瓶级),预计这块量每年将有120万t左右;另外每年将有部分落后产能被淘汰,而原生聚酯则会乘势发展,很可能引起新一轮投资热。
由于再生长丝性价比总体不高,目前国内产能不足100万t,实际产量更低,与总量高达3 389万t的原生长丝相比微乎其微。再生长丝品质总体较差,难以生产优质面料,仅在部分低端领域替代涤纶长丝。所以长丝类产品的市场行情仍由熔体纺涤纶长丝主导,“禁废”后,一方面回用原料价格会十分坚挺,另一方面产品价格上行空间受到遏制,有限的加工区间必然受到挤压,预计再生长丝企业停产或改用原生聚酯不可避免。
“禁废”对短纤产业的影响
至2016年底,我国再生涤纶短纤维(含中空)总产能高达915万t,实际产量在521万t;而直纺涤纶短纤维总产能在672万t,实际产量在447万t附近,再生短纤不管是产能还是产量皆大于直纺涤纶短纤。由于再生短纤产能巨大,总产量又超过原生短纤,因此再生短纤无疑成为“禁废”影响的核心,受到的冲击最大。
再生短纤的主要用途是棉纺织,与直纺短纤的下游领域存在高度重叠,并且再生短纤总量超过了原生短纤总量,故再生短纤的市场波动对整个短纤产业的影响巨大。受“禁废”影响,回料供应日趋紧张,加上环保整治升级等“雪上加霜”,下半年再生化纤行业开工较低,市场供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9月后,再生短纤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优质仿大化纤价格已逼近原生大化纤价格,倒逼部分下游用户转产。
在利好刺激下,目前已有聚酯大厂计划增加产能,如恒逸化纤即将重启20万t短纤装置,华西化纤计划扩产20 万 t 短纤产能,仪征化纤也不甘示弱,将加快20万t短纤项目进展。
“禁废”对中空纤维市场的影响
中空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纺填充领域,消费者不宜识别产品优劣,故国内填充料市场多年来一直被再生中空所统领,已占到85%的市场份额。中空市场的行情发展也主要由再生主导。“禁废”以来,再生中空价格一路上涨,而原生中空则涨幅较小,尤其是今年国庆节前后,再生中空价格一度基本与原生中空“平起平坐”,双双突破万元。
这或许是市场短期的过激行为,但冷静分析,长期来看,“禁废”后,再生瓶片,尤其适合生产中空涤纶的高端净白片必定大幅减少,再生中空涤纶总量减少乃情理之中,中空产品的供需面会发生较大变化,带动中空产品的盈利空间增加,这将刺激部分企业扩大原生中空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空及低熔点涤纶短纤维产能预计增加60万t以上。
环保整治对聚酯业的影响
环保督查是今年影响聚酯纺织业的又一重大因素。今年以来,国内环保督查的力度不断升级,环保督查的背后,不仅仅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更是国家推行供给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纺织化纤业为国家发展、百姓就业、外汇创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可忽视。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工业用水平均回用率为80%,而纺织化纤业仅为34%,差别巨大。因此可以说是纺织化纤业倒逼国家出重拳进行整治。在环保政策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国内瓶片清洗厂亦面临整顿,在此背景下,国内再生聚酯供应定会十分紧张,价格坚挺在所难免。另外酝酿 10 年的环保税即将征收,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为主,转变为市场手段为主,将会对行业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上游产业优胜劣汰,加速僵尸企业退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解决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地方支付与部门干涉等问题;另一方面,刚性税收促使企业主动追求节能减排,加速环保投资,对防治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意见稿》,再生产业作为环保税的重点监控对象,将令再生化纤生产企业成本上升,一旦实施将加速再生落后产能的淘汰。
应对策略
“禁废”及环保整治背景下,我国聚酯产业正面临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伴随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企业间的不断整合升级,未来我国再生聚酯纤维产能将逐步萎缩。而与此同时,原生聚酯将替代部分再生化纤,原本供给严重过剩的聚酯局面将会有所缓解,个别品种会逐步趋向平衡乃至出现缺口。站在这个新阶段、新格局、新视点上,再生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强化危机意识,积极整顿生产环境,积极应对行业危机。首先要加快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强纺织化纤产品回收的社会宣传,增强社会资源循环回用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加大科研力度,创新回收方式,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固废回用率。供应渠道相对稳定、产品质量好、客户稳定的企业,重点是提升品质、提高性价比,强化企业竞争力;而实力较强的企业则可以结合国家大政,借“一带一路”、“打造共同命运体”的东风,利用走出去的方式,去东南亚一带建设固废加工厂乃至终端工厂。
聚酯企业则要洞悉市场变化,抓住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无污染、无公害等环保产品的研发,淘汰有污染、损健康的产品;积极开发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从战略高度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产业竞争升级将进入新的篇章,将从单一环节竞争发展为产业链综合竞争。有实力的行业大咖应考虑战略兼并或进一步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综合实力;实力一般的企业则需在品种结构上下功夫,重新市场定位,补短板、扬特长,强化服务,适当接棒一些再生化纤的空缺份额。
【责任编辑:】
关键词:原料
千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千塑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千塑网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400-692-828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千塑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3)本网评论版块中各网友的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4)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